汽车是我国重要支柱性产业,汽车及其制造、服务产业链增加值占GDP比例约为6%—7%,是对经济带动最大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随着产业边界和外延的不断延伸,汽车对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已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笔者认为,应跳出汽车看汽车,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汽车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汽车产品、看待汽车制造业、看待汽车产业。
引导汽车产业平稳有序转型
低碳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国际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低碳汽车、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以创新和引领为基本特征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5—10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国际布局阶段,汽车发展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科技、贸易、海外利益等安全形势必将日趋复杂严峻。
从产业自身看,汽车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期和窗口期。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相关技术加速融合,低碳化/电动化向纵深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低碳汽车/电动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正进入以汽车属性变革为核心的产业和服务生态重构阶段,包括整车格局、产业链、资本结构、市场格局、使用条件和服务体系、汽车政策法规等重构,重构意味着变革,对传统产业、传统体系、传统布局、传统治理的冲击和影响显而易见。
汽车产业结构的重构,是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结果,也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应看到,转型的任务极为艰巨,蕴含的风险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突出,这需要国家层面从国家发展大局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明确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对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总体设计和安排。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处理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传统赛道与新兴赛道、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内燃机汽车萌发新枝与智能电动汽车换道超车的关系,引导产业链企业强化创新驱动,抢抓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公平、开放、便利的汽车消费环境
汽车不仅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还有着安全、绿色、公平、文化、娱乐、文明等多重意义。汽车大规模普及,已经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汽车消费环境是指与用户购买、使用汽车相关的各种外部因素的集合,包括政府的消费和使用政策,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后市场相关服务,汽车使用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等。汽车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买车和用车体验。
2023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29亿辆,居世界第一位,千人汽车保有量233辆,未来汽车普及率将更高。从汽车社会的角度看,目前至少存在如下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城市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道路交通相关软硬件不适应未来汽车发展需要。二是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依然比较强,汽车制造和使用消耗各种资源(如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能源等),汽车消费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三是汽车消费使用多个环节还存在不少痛点堵点卡点,通过改革的方式扩大消费仍然有很大潜力。四是汽车消费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贪大厌小、显富比阔、追求奢华的不科学的消费观念,存在非理性消费、不文明使用等现象。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汽车社会,核心是建立科学完善、公平开放、法治文明的汽车社会治理体系。首先是要建成统一开放、高效规范、成熟完善、法制保障的汽车流通和后市场服务体系,实现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其次是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道路智慧交通体系。第三是大力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小型、绿色低碳、智能网联的汽车产品。第四是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理念,并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笔者认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汽车消费与汽车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汽车强国,从政策上来说,核心是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实现汽车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覆盖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法律体系和集约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产业政策体系;此外,还要努力在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和协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吴松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研究汽车产业和政策,现就职于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