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半年破产数创10年新高,石破茂新政府如何破局?

admin 生活百科 2024-10-14 7 0

  帝国数据银行评论称,在高物价、劳动力短缺和意外加息导致企业商业环境两极分化的情况下,财年下半年日本企业破产数量还会增加。

  在与日俱增的通胀压力下,日本国内破产企业数量创新高。

  日本最大信用调查机构帝国数据银行(Teikoku Databank)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新财年上半年(4月~9月),日本国内约有4990家公司破产,较上年同期(4208家)增长18.6%,破产企业数量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结合该机构此前公布的历史数据,日本破产的企业数量在2014年一度超过9000家,但此后回落,其中2021年的破产企业数量最少。近两年,日本破产企业数量开始连续增多,其中,2022财年为6799家,2023财年时隔8年后再度逼近9000家。

  对此,帝国数据银行评论称,在高物价、劳动力短缺和意外加息导致企业商业环境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因素可以阻止本财年下半年企业破产数量的下降。因此,该机构预计2024财年全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日本企业破产数量将时隔11年后再次达到1万家的水平。

日本企业半年破产数创10年新高,石破茂新政府如何破局?

  这些原因导致

  按自然年计算,2024年1月~9月,该机构追踪的日企破产数量为7294 例,比去年同期(6128 例)增加 19.0%。9月单月的破产企业数量为741家,连续第29个月同比增长。

  上述数据显示,在宣告破产的4990家公司中,有472家公司将通胀列为破产的主要原因,这一比重为历年来最高。近年来,由于日元贬值推高了从食品到能源等各种商品的进口成本,日本的主要物价指标两年多来一直保持在日本央行2%的目标水平或以上。

  就行业来看,建筑业、制造业和零售业是成本驱动型破产数量最多的行业。一份调查显示,近7成的日本中小企业承受着高通胀,却难以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经营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除了物价上涨,“有订单但缺人手”的问题成为制约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上述数据显示,163家公司将劳动力短缺列为经营困难的原因。日本失业率三年多来一直保持在3%以下,为发达经济体中最低的水平。但这依旧无法掩盖人手不足导致的“用工荒”现象。以2023财年为例,因人手不足导致的破产事件达313起,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和交通行业。

  劳动力市场趋紧也已传导至企业,迫使后者通过提高工资以留住员工,而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日本最大工会联合会Rengo公布的2024年度工资谈判的最终结果显示,今年成员平均工资增幅达5.1%,创下自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Rengo拥有约700万工人,约占日本劳动力的10%。不过,其中雇员人数少于300人的小型企业今年的工资增幅为4.45%,低于整体水平。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雇佣了日本70%的劳动力,这些企业的涨薪幅度对日本经济前景更加关键。

  疫情期间遗留下来的债务负担,则让这些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今年4-9月,因无力偿还零利息贷款而倒闭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10家。而日本央行于今年3月和7月加息后,企业的偿债成本进一步上升。一些大型银行和地区性银行已经宣布将提高某些短期贷款的贷款利率。这进一步导致企业在贷款融资上面临更大的利息负担。

  呼吁新政府为中小企业“输血”

  此次最新数据公布恰逢日本新首相石破茂上台。对于未来的经济规划,石破茂表示,将提高日本的最低工资以促进消费、调整部分商品的销售税、用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加强能源的自给自足能力。同时,他也支持日本央行逐步加息,通过提高利率来降低商品的进口成本。

  根据帝国数据库9月中旬发布的针对新政府经济政策的相关调查显示,“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援措施”“对抗高物价的措施”和“扩大私人消费的措施”排名靠前。帝国数据库表示,石破茂已表态会延续前任岸田政府的基本路线,比如他提到要大力继承前首相岸田文雄时期推进的增长与分配的经济政策,鼓励日本的家庭把储蓄拿出来积极地投资金融市场,在股市上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未来,我们关注新他可能宣布的经济措施,尤其在应对高物价方面的最新措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顾问吴寄南告诉第一财经,石破茂此前做过地方创生大臣,对地方和对中小企业比较关注,“但这就出现一个内政难题,如何平衡东京等大城市和地方,以及大企业、大财团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有,他在竞选期间提出过金融征税的主张,这项政策推行起来难度较大。”

  在日媒看来,当前这些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在疫情中借款纾困,现在又面对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的双重压力,因此,呼吁石破新政府提供更多协助,为这些中小企业“纾困止血”,避免坏账蔓延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标签列表